"庞书记,您是机械学科的教授和博导,同时又多年从事教学管理工作,您可否跟我们新教师们分享一下您的工作经验?"
——昨天,人力资源处组织了"2018 年3044am永利集团新入职教职工培训",参训新入职教职工 115 人;其中一个环节是"领导面对面",主持人向我抛出了如上问题。
我该如何回答呢?
我在现场做了即兴回答。
今日上班想起来,意犹未尽,且恐怕现场回答急迫而误导了别人,现在想再整理一下,做一个书面回答吧。
我一直在大学工作,摸爬滚打三十多年,已接近退休,不敢说有什么经验(所以在题目中把"经验"两字打了引号),但总还是有所体会的,否则脑袋就成了木头疙瘩。
人老了,回忆往事难免絮叨,我想就以下四个方面回应主持人邀请,谈谈大学工作"经验"。
一、 关于精神准备
以前有个说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据说是前苏联一个著名教育家说的,中国曾大量引用)。此外,那个说过"知识就是力量"的英国大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他还说过:"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
"灵魂工程师"也好,"灵魂设计者"也罢,这样的称呼和定位,让老师们深感"鸭梨山大"(压力山大)。不过既然选择了做教师这一行,你享受了"灵工"这样的至高荣誉,也就必然得承受可能会"误人子弟"的风险。工人工作靠"锤头",农民工作靠"锄头",摄像师靠"镜头",教师靠什么呢?也靠头,"头脑"的头,教师是要靠用脑子吃饭的。所以,想当好教师,必须得做好精神准备,要做好能够成为"灵魂设计者"和"灵魂工程师"的精神准备。
至于应该怎么做精神准备?这个就说来话长了,教育界的先贤古哲们多有论述(例如儒家传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大家能够被选拔进入大学工作,都有相当好的教育基础与背景,相信大家只要留心在意,一定能做好相关准备。
中华民族是特别重视教育的民族。我国党和政府也历来重视教育,把"科教兴国"作为国家战略。过去北大老董事长蔡元培先生有句话,"欲看未来之社会,须看今日之校园",我认为这句一百多年前说的话至今依然适用,用我们今天党的教育方针来说就是:我们的大学,不管是公办民办还是中外合作办学,都是要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例外。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在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对新时代的高等教育和高校师生提出了系统的、鲜明的要求( 包括"一个根本任务"、"两个标准"、"三项基础性工作"和"四点希望"等)。大学精神必须要体现国家意志,国家最高领导人的专门讲话当然最能代表国家意志。我虽然也是个小书记,但是有了总书记的讲话,我就不需要再讲什么了,只希望大家对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认真入心地学习领会,并在实践中切实贯彻执行。
二、 关于"双肩挑"
就我个人的工作来说,我在大学工作几十年,的确大部分时间都是既干专业、又做管理,这在大学被叫做"双肩挑",似乎两头通吃,占尽了便宜。那么,能不能把这作为 "经验"给大家介绍呢?
这个还真难说。
客观地说,"双肩挑"有它的好处,比如:
做管理必须要面对和平衡方方面面的诉求,会促使人在考虑问题的思路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上,努力更加细致和周全些;这样的思考和工作方法的锻炼,其实对专业上的教学和科研很有帮助。
反过来,如果自己能在专业上的教学和科研中有所建树,不仅能给周围的同事做出一个榜样,至少还能帮助你在管理工作中比较容易被人信服(就像在医院,如果经理是"一把刀",是医疗技术上的 "大拿",那他领导这个医院就容易让全体医生心服口服)。
再者,在一线的教学科研工作,让你有更多机会具体接触和体验教师和员工们的感受,这会帮助你做管理时尽量"人性化"。而管理的视角,也会帮助你在教学科研中自觉地与团体大方向合拍,而不至于"只顾埋头拉车,不顾抬头看路"。
如此等等,好处还是有一些的(包不包括"两头通吃"呢?未必)。
但是,我的感觉是,坏处也是挺大的。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啥都想干,还都想干好,那是不现实的。俗话说,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还想成大事,那是不可能的。想当年,跟我一起跑科研项目的哥们,早有人当上了院士;兄弟学校跟我一起当教务处长的,早有人当上了副部级董事长。我是大大地落后于同伴了,除了自己的天资不够、努力不够之外,也许跟"双肩挑"有很大关系。
所以,我绝不敢向大家介绍既想当"专家"又想当官的经验。大学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大学管理也确实需要一批这样的人,而且确有成功者;但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这事儿因人而异。
三、 "抓两头促中间"
关于在大学当老师的具体工作体会,那可叫"小孩没娘,说起来话长",这个话头说起来,那想说的话就多了去了。我还是压制住自己别当婆婆妈妈的老头吧(为一次简短会议讲话又专门写文章,本身已有"婆婆妈妈"的嫌疑)。但是既然已经被请上前台、坐在那个位置,我也就不得不说点啥体会吧(不叫经验)。
我想说下面两点:"抓两头促中间"、"点面结合"。
青年教师,不管是负责讲课,还是当辅导员,一下子面对一大群(可能是几十到几百人)嗷嗷待哺的员工,往往会不知所措。想想看,自己家添一个小孩,怎么抚养、教育好他,往往都很为难,更何况面对一大群呢?
我当年刚工作时,也曾面临巨大的困境,每一次给员工答疑,都被问得面红耳赤、满身大汗,那个囧态,至今记忆犹新。好在我们那时新教师只是跟着老教师当助教,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会有老教师解围。现在的青年教师没这个福气了,一上来就得挑大梁,我同情、敬佩你们!
当年当助教、后来当主讲,我逐步摸索出来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想顾及每个同学,往往根本顾不过来,管住张三、落了李四,顾着东头、忘了西头。后来在老教师指点之下采取一个办法:重点关注学习最好和学习最差的几个同学,好的同学让他更好,成为学习尖子,能带动一批人跟他跑;对学习吃力的同学给予重点辅导(或指定人给与辅导),努力让他不掉队,困难户上去了,基本上整个班级的日子都好过了。这就叫"抓两头促中间"。
世界上好多事情符合"八二定律"(例如,管理学认为许多企业 80%的利润来自它 20%的项目,经济学认为社会上 80%的财富掌握在 20%的人手中,心理学认为世界上 20%的大师身上集中了人类 80%的智慧,等等),这会让人觉得很不公平,不过没办法,既是"定律",很难打破。或许,把 80%的精力用在 20%的员工身上,这是体现在教学工作中的又一种"八二定律"。抓好两头,带起中间,确实能够事半功倍。我是这么认为的,对与不对,仅供参考。
四、 "点面结合"
所谓 "点",是指工作中的亮点;所谓"面",是指工作中涉及的方方面面。青年教师要不断进步,要晋升职称职务,必须要不断积累"亮点",没有突出亮点,靠四平八稳过日子,难以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但是,如果只是突出了亮点,而在基础工作中出了纰漏(比如造成重大教学事故),后院起火,那就不是进步的问题,而是要受处分了,所以必须兼顾。
我来到这个学校(北理珠)工作不久,曾在一次全校的教学研讨大会上做了一个报告,阐述我对教学质量管理中"短板理论"和"长板理论"的看法,我愿意在这里再重复说一下。
借用工科课程"质量工程"中的"可靠性理论":
假设一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当且仅当所有的子系统都能正常工作时,系统才能正常工作,这种系统称为串联系统,其系统可靠性取决于那个最差的子系统。就像一条铁链子,整条链子的抗拉强度取决于最弱的那一环。推广到管理学来说,就是"短板理论"(一只木桶的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面"上的工作大部分符合"短板理论",比如学校教务工作,包含学籍管理、排课、排考、成绩管理、教学过程管理、毕业资格审核等等,这许多环节,做好了不显得有多大业绩(似乎都是应该的),但是有一个环节出了问题,则整个教学质量系统都会崩溃。所以我常常跟教务处强调,教务是学校的"命根子",教务出了问题,往往就是学校"要命"的问题。
另一种,假如一个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组成,只要有一个子系统能够正常工作,系统就能正常工作,这种系统称为并联系统,其系统可靠性取决于最强的那个子系统。推广到管理学来说,就是"长板理论"。比如学校教研工作,有精品课、优秀教材、重点学科与重点专业、教学实验示范中心、协同育人中心、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等等,不可能也不需要面面俱到,只要拿一项大成果,就足以说明你的成就(科研工作和团队建设工作基本也是这样)。所以我也常常跟教务处强调,教研工作是学校的"面子",教研不出成绩,学校"没面子",在社会竞争中难以立足。
教务与教研是学校教学工作中的两大系统,遵循着完全不同甚至相反的规律,必须齐抓共管,才能让学校在稳定发展中不断求得进步。不仅要活下去("要命"),而且要体面地活下去("要脸"),必须兼顾。
具体到每个教师身上,落到自己身上的面上的基础性工作,必须履行好自己的责任,要能够独当一面地工作,不能给学校捅娄子,也不能总指望同事原谅你、帮你擦屁股,这是"要命"的事,符合"短板理论"。
同时,你还得争取在某些点上做出成绩,形成亮点,不断积累,小亮点变成大亮点,你就有机会早出头、早晋升;这是"要脸"的事,符合"长板理论"。"点面结合",无往而不胜!
集团刚刚开过了人事工作会,将会陆续出台许多专门的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教师们脱颖而出。这次新教师培训会,让我看到今年学校一下子引进了一百多名优秀新教师,真的感到非常惊喜!
以上的话,仅供青年朋友们参考。我的"经验"未必管用,但我会用真诚的心为青年教师们祝福,这所学校的未来就靠你们了!谢谢!!
(ZHBIT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
没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