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十六,即公历1月24日,我在梅州兴宁的最后一天。回家这两天,都是亲朋好友一路同行,领着我在城里城外溜达。这天也毫无例外,好友煜兴一大早就驱车赶到爷爷奶奶家楼下接我,吃完了客家传统腌面,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兴宁刁萃丰。一场与老屋的奇妙遇见便开始了。
客家腌面,每一位客家人熟悉的味蕾享受
刁萃丰,又称棣华围,位于广东省兴宁市刁坊镇周兴村,以诚信经商而事业有成的刁氏六兄弟,于民国三年(1914年)春动工,共同出资十八万两银,耗时八年,合建了有274间房的棣华围,因六兄弟苦心经营的商号名为"萃丰",所以,棣华围也叫刁萃丰,为三堂四横一枕杠四角围龙屋。
空中俯视,棣华围也正是如此,"门前池塘,门后屋房"棣华围于2009年被列为兴宁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兴宁十大古民居"之一。2012年10月升级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刁萃丰是主人的商号,楼的名字是棣华围,也俗称刁萃丰,门匾上刻有棣华围,至今仍有保存着"棣华围记"。
《棣华围记》
好久之前就有听爷爷奶奶说过,客家人为避战乱,一路逶迤而来,最后栖身五岭以南的山区,又因南迁后不时发生"土""客"之争,为适应环境和便于生活,他们利用当地建筑材料,结合中原建筑风格,兴建了这将防盗、防火、饲养、贮存、凉晒等设施于一体的集群型大房子。门前池塘和"围龙屋"组合成一个整体,以图实现安居乐业。
下车后步行十几步就是门口,棣华围几个大字在光影中显得并没有那么突出,一如客家人的平平淡淡,从容不迫。入门后右侧是池塘,左侧是主楼。进入主楼可以发现两侧墙壁挂着后添加的对棣华围的介绍,天井中透射进的光线将这儿的每一处照亮。片刻,我才知道棣华围的故事原来如此。
棣华喻兄弟,棣华围便是刁氏六兄弟的传奇故事,诚信经商,救济人民,义助政府,修建古楼以供家族赡养,还保护先德众志成城,众兄弟的家国大义才有如此的受人尊重。
一路向前便是主厅,这里是一切主要祭祀,会客的现场。在主厅中闲逛,宛如进入了迷宫。蓝色瓷器质地的花窗折射着彩色的光芒,楼梁雕刻的龙凤似在比武玩耍,还有土砖中深深浅浅的刻字生动形象的诉说自己的芳华。拒绝走马观花,我们的到来必定一路开花。
每栋楼都用圆石柱支撑,楼上均设置石栏杆(青瓷),楼下为花坛,楼粱均雕龙画凤,蓝色瓷质花窗,古色古香。
不知不觉,我们便绕道后庭,围楼半圆的姿态慢慢呈现在我们面前。不远处,有着几颗老树,几条拴着铁链的狗,还有一位晒太阳的老人。小伙伴走上前聊了几句,得知他为围楼二代传人,年轻人都上城了,自己清闲自在,还介绍我们上二楼看看。
爬上楼,一视房间动态。大体上房间布置整齐有致,通风条件良好,细查发现房间不大,有十来平左右,陈年的锁已锈迹斑斑,木门木窗也零零散散的折了腰。我想,在那个年代,这算是最幸福的日子吧,后庭中遍是孩童嬉戏打闹,邻里关系密切,熙熙攘攘,笑容满面。
整座屋宇房间多,楼上楼下均有房,向来群众有"住不尽刁萃丰的屋"的说法。
下楼后便绕到了侧楼,一看原来是烧炉,旁边还有柴火堆放到房间,还有猪圈等等。偌大的围楼,一切生活动态为一体果然名不虚传。
此行此景,是我五年后第一次归乡后真真切切感受的客家文化,说实话,围楼在兴宁并不少见,但比较完整的保存下来的实在少之又少,一个个关于围楼中的故事怕是被现代化冲破底线。
航拍之下,围楼前的池塘呈现一个长方形,而真正的棣华围水塘是半圆弧,与围楼相得益彰,呈现一个大圆,浸透着客家先民最朴素的哲学:圆则满,满则圆,心有圆满便安宁不争,便以和为贵,便能取道中庸。而圆成了方,这是因为棣华围面临着一条省道,前期规划没有到位,一不小心便有了如此模样。可怜的围楼啊,似乎你还有许多愁要诉说吧。
新时代之进步必定会让某些步履蹒跚的旧物说声再见,但就其精华质地,我们都需要慢下心来去思考去改变。客家围楼作为客家文化的一个窗口,我们青年一代有责任将这些窗口放大。别忘了,就是在这里,我们可以遇见陈年的故事,遇见一砖一瓦,还能遇见菩提开花。
(易雯静/编辑 张振/审核)
没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