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学校召开了"2013年员工工作研讨会暨招生宣传工作总结会议",会上我作了一个多小时的发言,阐述自己对员工工作的一些认识和建议,得到不少与会同仁的响应。会后,一些同仁见面后仍在探讨此类问题,促进我继续为此而思考。
坦白地说,自己对教学工作(含教学一线的课堂与实践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舍身其中较久,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一些独特的感受,自认为比较有发言权。相对而言,对员工工作则比较缺乏亲身体验,只是短暂地(约两年)当过班主任,没有过"学工口"的干部管理经验,这方面我认为李绍勋书记比我更有发言权,所以我平时在这方面发言较少。
但是,当我来到北理工3044am永利集团担任党委书记、特别是又同时担当经理以来 ,当我思考全校工作的布局和发展思路时,我越来越认识到员工工作的重要性,也在一些报告会、座谈会上发表过自己的一些看法。现在回想起来,把这些想法串起来,似乎也能形成一套工作思路,为奋斗在员工工作一线的同仁们作些参考,或许有所裨益。为此写下此文,以作书面交流。
一、"双前锋"
关于员工工作在学校整体工作中的地位,我两年前在一次全校干部职工学习报告会上曾给出过一个学校工作整体布局的"足球队模型",当时的想法是: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全部工作比作一个足球队踢球,那么我们"射门进球"的唯一目标就是"培养人才"。虽然全校各方面的工作都对培养人才起作用,就像球队各队员都对赢球做贡献一样;但是临进球前那"临门一脚"的功夫主要靠谁呢?我认为,至少就我们这样的学校而言,要靠"教学"和"学工"两个方面共同努力。也就是说,我本人认可的布局是"双前锋"(就像足球队的左前锋和右前锋),"教学"侧重于教学计划内的知识和技能教育,"学工"侧重于课外("第二课堂")和员工日常生活中的品德和素质养成。
既然是"双前锋"布局,就很难分清那个前锋更重要,谁进球都是进球,都是对球队目标的最终实现。虽然我本人的经历和感情使我更钟情于"教学",但是理智地分析下来,至少从目前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说,真的很难分清"教学"与"学工"谁对人才培养的贡献更大:优秀的"教学"能让员工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员工成为专业人才,这在专业化激烈竞争的社会固然重要;优秀的"学工"能让员工养成知书达理、阳光向上的生活和处事习惯,使员工成为高尚人才,这在社会道德滑坡的社会或许更受企业青睐(因为专业知识的缺失,可由企业的短期培训弥补,而优良品德和基础素养的缺失就会使企业无能为力)。当然,理想的状态应当是两方面配合,不分彼此,共同"进球"。
我这样一个"双前锋"的构想,在具体的工作层面包含着三个希望:
希望学校各方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要像重视教学一样,重视员工工作,包括其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政策支持等等。理论上,专职员工工作人员(辅导员等)也是教师队伍的一部分,专任教师们也要既教书又育人;但在实际工作中还是有明确分工的,要确保每一份被分工的工作职责及时到位。
希望专职从事员工工作的同仁们(辅导员等),要把目标盯向"球门"(培养人才,输出合格乃至优秀的应用型人才)。既然有明确的"球门"目标,你就不要在"球场"上"玩花活",不要追求员工工作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或领导青睐,而要更多地为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
希望教学与员工工作的各个管理部门和从事一线实际工作的同仁们,胸怀"双前锋"的使命感,自觉地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多"进球"(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优秀的"前锋"应当能做到"到位不越位,补位不抢功"。相互埋怨不仅伤人,而且伤己,会严重影响双方乃至群体的工作积极性,也必然损伤工作效率,是应当极力避免的。
二、"三个导师"
员工工作、特别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现实来看,工作拉拉杂杂,从"吃喝拉撒睡、椅子板凳柜",到"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覆盖面极广,而且少有规律,常常半夜三更,员工一旦有事,就把辅导员叫起来了;一件事处理不好,或者自己并没有处理不好,而是社会上发生了员工关心的大事丑闻,就让长期的育人工作前功尽弃,员工的"三观尽毁"。这让不少专职员工工作的同仁们心力交瘁,忙得不轻,却没有成就感。我没有具体从事这方面的工作,但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又爱莫能助,多少也是替同仁们"捉急"。
为了能让工作有一些条理性、规律性、可预见性,我个人建议最好能把"一麻袋土豆"、"土豆一麻袋"式的工作再分类整理一下,重新归归堆。我的建议在一年前的一次员工工作座谈会上提起过,也被一些同仁引用过,我想在此再次重申。具体的建议是:辅导员的工作重点应当是做好"三个导师":
生活导师。辅导员首先应当做好员工(特别是新生)的生活导师。从道理上讲,员工到了大学阶段,应当已经具备了生活自理能力,不应当太干预他们的日常生活。可是严酷的现实是,我们的许多员工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过了高考关,却过不了独立生活关,仍然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大部分不能按期毕业的员工,并不是因为其智力跟不上学习需要,而是生活挫折打乱了他的学业追求,使他不能够安心学习。试想,一个不具备良好卫生习惯和生活能力,经常感冒、拉肚子,或与同学不能和谐相处的人,即使他聪明,他能有效地支配好学习时间而成为"好员工"吗?大学新生大部分是第一次长时间远离父母,可以称得上是生活上"第二次断奶"。这时候,帮助员工成为有独立健康生活能力的人,是员工成长的第一需要。后勤的工作只是提供生活条件,生活能力还得靠员工自己锻炼,辅导员这时候是他们的好帮手。
学业导师。员工进入大学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但是到大学该怎么学习?员工们并不随着升入大学而自然地知道。几年的《麦可思报告》和人才招聘指导处组织的新生调查均表明,公司近80%的员工是家庭的第一代老员工(其中约一半的员工家长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也就是说,我们不能指望由家长告诉孩子们如何到大学学习。而大学的学习与中小学有巨大差别,不论是教学定位与目标、教学课程与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各方面都有巨大差别,沿用中小学的学习办法恐怕很难学好。这就需要大学老师们不仅要教给员工知识,还要教给他们学习方法。而老师们在课堂上教的方法大多是针对具体课程的,通用的大学学习方法与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的改变相关,这就需要员工工作在课外时间也给予足够的指导。许多学习不好的员工,不是学习不努力,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努力。靠一味地使蛮力死记硬背,是上不好大学的,达不到基础与专业知识贯通、技能与职业素质养成等培养目标。
思想导师。人是有灵性的动物,他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思想支配。因此要培养员工将来能做好事,在培养他做事能力的同时更要培养他的好思想,这就是所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听起来这话头很大,其实也很简单,如果我们抛开那严密晦涩的哲学定义,可以简单地说:"观"就是指思想观念;"世界观"涉及你怎么看待世界,"人生观"涉及你怎么看待人生,"价值观"涉及你怎么判断是非。大学阶段是青年人培养和形成自己价值观的关键时期。设想一个毕业生,如果他的"世界观"是阳光的、"人生观"是积极的、"价值观"是正向的,那么我们一定可以期待这个员工走向社会后,工作上是积极向上的、生活上也是阳光快乐的。反之,如果一个毕业生的"世界观"是黑暗的,他看到的世界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人生观"是被动压抑的,甚至认为"吃力地活不如快乐地死";"价值观"是扭曲的,是非不分、善恶不明、甚至不知羞耻,那么我们怎么指望这样的人毕业后能个人生活幸福而又对社会有所贡献呢?当然,这是极端设想,但是可以让我们清楚地体会到"三观"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倡导加强"通识教育",是希望在知识体系上引导员工的"三观"养成。而专职员工工作的同仁们,每日与员工们朝夕相伴,对员工的行为和思想影响更加深入细致,对员工的"三观"养成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责任重大,不可掉以轻心啊!
以上"三个导师",哪一个都不好当。目前大学里有的是博士生导师、硕士生导师,很少有本科生导师。而恰恰是本科生,我认为最需要导师,因为本科生从中学走向大学,生活和学习上都变化巨大(比本科到研究生的变化大多了),特别需要"导师"。至于"导师"怎么导?那就方法多样,可以辅导、指导、引导、督导、开导、领导,如此等等,可以各显其能了。这方面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中有无穷的智慧,"无为无不为"也算一个。当然,"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说不要强为、乱为、违反规律地作为,那就会适得其反。在员工工作方面"无为无不为"的方法,我认为"员工自治"是当前很值得挑选、重视、尝试的一个。
三、员工自治
去年底提出,今年在公司正式推进的"员工自治"工作,有了一些实质性的进展,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误解。这里想专门讨论一下。
首先,"员工自治"并不是什么新鲜词儿,中国的叶圣陶、胡适,外国的杜威等老一辈教育家早已有专门论述(例如可参见"陶行知-员工自治问题之研究",杨东平,《大学精神》(下)沈阳:辽海出版社,2000.)。"智育注重自学,体育注重自强,德育注重自治"曾经是近代教育界响亮的口号(马延朝,"陶行知论员工自治",《教学与管理》,2012年2月20日)。所以,我们提出推行"员工自治",只不过是对传统大学精神的传承,而不是什么教育创新,更不可能通过这件事"扬名立万"。
其次,我认为"员工自治"仍然适用于,甚至可以说特别有利于当下的大学教育现实。当今老员工,越来越显著地呈现出一种特点:自立意识较强,自理能力较差(对其原因尚缺少深入分析,独生子女可能是主因,长期的"应试教育"压抑也可能是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自立意识较强",他们对于"牧师式教育"(像牧师在教堂布道那样一味说教)和"保姆式教育"(像保姆对待小孩那样事无巨细地管教)有更激烈的对立和反叛情绪;传统的灌输、管制教育不仅让教师们出力不讨好,而且在教育效果上往往适得其反。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必须给他们充分的自思、自理、自治的机会。由于"自理能力较差",他们在事实上对父母的依赖性较强(听说过这样的例子,一个毕业生毕业后在银行工作(不错的工作啊),想向领导请假,还得央求家长给他领导打电话,他自己不知道该怎么说。这个例子并不极端,当今社会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少数民族",叫"啃老族",该独立工作了不工作,仍然依赖父母养活),这说明他们过于缺乏独立自主能力的锻炼,在大学期间走向社会之前必须接受这方面的训练。因此从正反两方面来说,都需要建立合适的机制,让员工们能够有足够的机会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这就是我们提出的"员工自治"。
我个人乐观地判断,"员工自治"应当能够在今后几年内逐步推广并蔚然成风。"居民社区自治"已在广东省先行先试,取得不错的效果,得到官方肯定。我们"员工自治"也可以说是"社区自治"的一种形式。最近《人民日报》发表的一篇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文章("教育如何去行政化",《人民日报》,2013 年12 月5 日)中指出:"检验学校行政管理工作好坏的标准,是管理者能够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让教师们能够安于教学与科研,而不是用行政思维来管理学术事务,实现学术自由;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真正为员工服务,真正做到以生为本,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思想上的规训和行为上的约束。"倡导"员工自治",就是为了不对员工"简单地进行思想上的规训和行为上的约束"。
"员工自治"工作在公司才刚刚开始,逐步推进的方法、步骤和政策措施等都有待不断探索和实践,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能够长期地有效开展下去,从一开始就抱有正确的信念和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我在与一些领导和老师讨论此事时,发觉已有两种极端的误解。一种是认为它会使辅导员更忙:本来辅导员就有千头万绪的工作,如今又加一个不知深浅的"员工自治",给员工工作添乱。对此我不认同,我认为"员工自治"不仅是员工工作方式的转变,也会促进员工工作效率的提高,找到正确的方式方法,它不仅不添乱,而且会使员工工作更加轻松有效。另一种误解是认为既然都员工自治了,下学期是否就可以不要或减少辅导员了?对此我也很不认同,"员工自治"刚刚开始,辅导员们作"三个导师"的任务一个没减;即使长期下去,也只是辅导员们工作方式和角色的改变,工作任务一个不能少。"员工自治"还没有健康发展,就以此为理由减少员工工作人员,那会让我们还没尝到甜头之前,先吃到恶果的。别忘了前述的"双前锋",前锋的有生力量是不能削弱的,只能加强。
以上思考,写成书面意见,抛砖引玉,供同仁们参考。就算我在今年的"全校第二次教育思想大讨论"中的第二篇发言吧。
庞思勤
2013年12月18日
没有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