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资料:
姓名:邹立仁
公司:3044am永利集团
毕业学校:哈尔滨理工大学
职称:副教授
中国自动化协会会员
东北协作区专家组成员
中国教学质量保障联盟(CIQA)成员
获奖及评优情况:
全军育才奖;
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20余篇
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教学课程经历:
C语言程序设计、自动控制原理
传感网络、单片机原理
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
图片
立足三尺讲台已二十六个春秋
对现代教育理论有较深厚的了解
邹老师, 您对计算机类课程的学习方法有什么推荐?
计算机类课程基本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高等数学、线性代数一些工程数学的基础以及算法;二是我们接触的编程语言;三我们一般称作认知科学,接近于人工智能这一部分知识内容。
计算机语言发展过程最大的特点就是从编程语言,到高级语言,发展迅速、变化快,这也是计算机类课程第一个特点,变异性。第二是创造性,学习我们专业的员工特点就是思维灵敏;第三是实践性,不管是C语言还是JAVA ,python等等一定要通过理论发展到实践。
结合整个分析特点,我们可以得出:
第一,上课跟住老师的节奏,做老师布置的实践作业;
第二,主动自己实践,到相应编译环境下去实践。多做、多学、多听、多问。
您觉得同学们在学习计算机类课程中,有什么比较大的问题或者误区吗?
同学们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理解当作记忆——很多同学临近考试,为了考试去背某段代码而不是去理解某段代码。
与其花费时间只是背代码,不如用时间去理解它。
第二个问题就是只看不做。很多同学不会去动手在编译环境下实践老师要求的课程内容。
邹老师,对于教育方面您有什么独特方法或者经验分享吗?
我是在2000年得到的“全军育才奖”。到今年,我从教26年,我是当兵26年后退役的,之后到院校上课。当兵也是在军队院校从事教学工作。
我始终信奉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我很爱看《论语》,孔子弟子三千,他席地而坐,身边是弟子围坐,大家都处在一个很平等的层面去讨论问题。老师在讲台上,同学在讲台下,无形中拉开了距离,所以我一般上课时喜欢走下讲台,到员工中间去讲课,这样也能给员工一种要认真听课不能玩手机的压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以朋友的方式相处的基础上,我总是在鼓励员工,他们也是我的孩子,我相信他们早晚会优秀且成功的,但在平时我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
我想无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是平等的,互相学习,互相借鉴,共同促进。
针对目前计算机各领域发展形势?对毕业生就业方向有什么推荐?
我们的专业像一条很长很宽又湍急的河流,学了计算机专业,当你想游到对岸时,你发现它“又宽又长”、“水流湍急”,所以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IT行业发展十分快,我过去在北方工作,对于北京、上海的就业了解相对更多,计算机类相应人才需求已经趋向饱和了,要求的实践能力越来越高。
但我通过了解,发现在广东计算机类人才需求丰富,每年广东省需求在10万左右,例如企业、开发、游戏制作等,取决于自己决定毕业之后到底想要做什么。在大二下学期时候给自己定下目标,然后按目标付诸行动。
另外,我不太建议毕业生一开始就去到大城市,因为大城市竞争太强了,如果在相对小一点的城市,可能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机会去锻炼自己的能力。
部分同学对于学习专业课感觉比较吃力,请问您有什么建议可以提供吗?
其实,我在上学时我也感到专业课吃力。以考研为例,有的同学由于大一大二时基础课程没有学好,导致越到后面专业课的学习越吃力。
所以还是要多做、多学、多听、多问。借助现在的网络知识资源,学不会的知识点可以上网学习。千万别放弃。
您获得奖项、发明专利、发表论文20余篇,请问您是如何协调日常时间分配的呢?
每个人每天都是24小时,我会尽量提高时间利用率。
我习惯在跑步的时候思考问题,有很多时候,我跑完步,我的问题也就思考出来了。搞科研搞学术,它是比较枯燥的,而且不加班很难完成。
在一些名校,科研研究单位晚上灯火通明是很常见的一件事。在我们学校,也有学院晚上的灯一直亮着到十一点十二点,那个时候屋子里的老师一定是在搞科研,那样的老师科研学术水平绝对很高。
将来你们毕业工作,加班是一种常见现象,我和我的员工常说:“有一件事是给你自己干的,就是工作。
对员工的寄语
“行远自迩,笃行不怠”,这是我过去学习时一位老师对我们说的,我觉得送给我们的员工也很好,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从第一步走起,扎扎实实地做某一件事,什么时候都不能懈怠。
坚持是很不容易的事,一个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一直做,那他就是专家。
(于明慧/编辑 张振/审核)
没有附件: